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冰沙成塔


↑非常適合製成冰沙的各式莓果。(c)Photoed by Water


↑喝到一半才想到要拍紀念照!(c)Photoed by Water

翻閱Vita-Mix附贈厚達幾百頁的精緻食譜,裡面最大宗的莫過於令人眼花撩亂的冰沙了。也有些冰沙本身光是食材組合就足以令人眼花撩亂,乾脆以「什麼都打成冰沙」來命名的。然而,實際上我的「什麼都打成冰沙試試看」實驗卻凸槌了好幾回……

失敗案例1:巧克力咖啡冰沙
本實驗最大敗筆,完全是因為我被冷凍庫裡的高級巧克力給迷惑,以為在Vita-Mix高速的千刀萬剮之下,可以將泡在冰咖啡裡的固態巧克力完全打成巧克力粉--只要稍微冷靜想想也知道,怎麼可能?結果當然只打出一杯有一堆巧克力碎片沈澱的噁心冰咖啡(因為打太久,冰塊全都融化了)。噁……

失敗案例2:奇異果優格冰沙
因為吃太多草莓,想說來變換一下口味,哪知道Vita-Mix的「瞬間擊破細胞壁」竟然把奇異果打成苦瓜啦!!(被打爆的黑籽會釋出苦味)下次學乖了:奇異果千萬不可以打太猛ㄋㄟ。

失敗案例3:芒果優格冰沙
其實這次嚴格說起來不算失敗,個人認為是因為墨西哥產的芒果不適合做冰沙啦!(感覺不夠香、不夠多汁!呃...不然就是我又太猴急,還沒熟透就給它行刑了)


謹對以上幾回實驗所浪費的食物們致上深深的哀悼……願大家來世能遇上教授級的大廚,阿門。
那麼,最後就來分享一下最成功的草莓優格冰沙做法吧。

★草莓優格冰沙

材料:新鮮草莓(洗淨、去蒂、冷凍)、原味優格、鮮奶、冰糖
作法:
1.將冷凍草莓、優格、鮮奶以大約2:1:1放入Vita-Mix(鮮奶太多會變奶昔)
2.依個人喜好加入少量冰糖
3.以低速將草莓幾乎打成泥,再轉高速打一分鐘即可
4.吃不完的成品可冷凍,之後吃起來的口感就像「哈跟達司」的冰沙喔

P.S.
1.草莓越多越香,喜歡酸味可多加點優格,若使用調味過的草莓優格,冰糖則需減量。
2.怕熱量太高可選用低脂、甚至無脂優格&鮮奶。
3.若無新鮮草莓也可直接買冷凍草莓替代,不過冷凍的打出來沒有新鮮草莓的香。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穿梭在都會花園的蜂鳥


↑超難對焦的蜂鳥身影。(c)Photoed by Water

朋友住的社區綠化做得非常好,花木扶疏,鳥語花香。不過,我還是沒料到會在這繁華的洛杉磯都會區一角看到蜂鳥!(後來偶而也在豪宅門前花園見到)經查資料,才知道蜂鳥僅分佈於美洲,而且美國西部特別多。所以,蜂鳥在這兒大概就和咱們停在電線桿上的麻雀一樣不足為奇吧?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蔬菜濃湯三色

上回離開洛杉磯前,駐進朋友家的那台食物調理機界貴族--Vita-mix才剛拆箱,這次,可讓我逮到機會給他玩個爽快啦!嘿嘿...(摩拳擦掌)


↑奶油蘑菇濃湯。(c)Photoed by Water

在韓亞航空曾喝到一款超濃稠的蘑菇馬鈴薯濃湯,雖然濃到幾乎成膏狀,但蘑菇和馬鈴薯綿密的口感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呀!以下實驗即為重現該濃湯之企圖,雖然是稀釋版的,但滑順的口感一樣美味喔。

★奶油蘑菇濃湯

材料:洋菇(切片)、洋蔥(切末)、馬鈴薯(切小丁)、橄欖油、高湯、鮮奶油、鮮奶、鹽、黑胡椒

做法:
1.以橄欖油將洋蔥炒至透明
2.加入洋菇炒軟,再加入馬鈴薯拌炒一會兒
3.加入高湯,煮至馬鈴薯熟透
4.熄火靜置,稍微放涼以後倒入Vita-mix攪打至蘑菇和馬鈴薯丁幾乎消失為止(其實用一般果汁機也行,只是顆粒會比較多)
5.回鍋加熱,加入鮮奶油、鮮奶(喜歡奶味重者可多加一點)、鹽、黑胡椒調味
6.喝之前可灑上少許黑胡椒或巴西利



↑波菜馬鈴薯濃湯。(c)Photoed by Water

之前也做過的濃湯款(材料&做法請參考這裡),不過這回改用Vita-mix高速攪拌,口感真的不一樣哩。



↑胡蘿蔔奶油濃湯。(c)Photoed by Water

做成濃湯的胡蘿蔔有股輕微的土味,不知是否因為我選用的是「胡蘿蔔寶寶」而非「胡蘿蔔成人」之故?

★胡蘿蔔奶油濃湯

材料:胡蘿蔔(切小丁)、洋蔥(切末)、橄欖油或奶油、高湯、鮮奶油、鹽

做法:
1.以橄欖油將洋蔥炒至透明
2.加入胡蘿蔔再炒一陣子
3.加入高湯,煮至胡蘿蔔變軟
4.熄火、放涼、入Vita-mix攪打至所有材料你濃我濃
5.打過的材料回鍋小火加熱,以鮮奶油及鹽調味便成了!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酒香四溢的紅醬料理

距離上次離開洛杉磯四個月後,當我打開朋友家的冰箱,發現那兩瓶幾乎維持四個月前模樣的紅、白葡萄酒,我就知道又該來做幾道葡萄酒料理的實驗啦!不然我很懷疑,搞不好N個月後不小心又來玩,可能還會見到它們待在老地方呢……那麼,這回就先從紅酒消耗起。


↑磨菇醬燉漢堡肉(其實漢堡肉也至少在朋友家冷凍五個月了……我好像專程搭飛機來清冰箱的,哈…)。(c)Photoed by Water

★磨菇醬燉漢堡肉

材料:漢堡肉、蘑菇(任選兩款切成適量大小)、蒜頭(切末)、奶油或橄欖油、紅葡萄酒(不用太高級)、蕃茄醬、蕃茄罐頭(切丁)、鹽

做法:
1.漢堡肉兩面煎成金黃,約五分熟後起鍋
2.以橄欖油將蒜末爆香,加入蘑菇、蕃茄丁炒軟
3.加入紅酒、蕃茄醬,並加鹽調味
4.將半熟漢堡肉加入醬料中燉煮至湯汁濃稠(最好不要燉太久,以免肉質變老)


↑紅酒牛肉蛋包飯。(c)Photoed by Water

★紅酒牛肉蛋包飯

材料:
紅酒牛肉醬:牛肉(切塊)、蘑菇(任選兩款切成適量大小)、蒜頭(切末)、奶油或橄欖油、紅葡萄酒(不用太高級)、鹽、豬排醬(因為實驗室沒有,以這些調味料取代:蕃茄醬、味淋、烏醋、醬油、柴魚粉+水)
蛋包飯:蛋、米飯、大蒜(切薄片)、奶油、鹽、巴西利

做法:
1.牛肉快炒至表面金黃後起鍋備用
2.蒜末爆香,加入蘑菇炒軟
3.加入半熟的牛肉與紅酒,滾一會兒讓酒精揮發
4.加入蕃茄醬與豬排醬(=蕃茄醬+味淋+烏醋+醬油+柴魚粉+水)←請調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豬排醬味道
5.燉煮至牛肉軟爛,醬汁便完成了。
6.奶油融化後加入切片的大蒜與鹽炒至稍微金黃
7.加入米飯拌炒
8.每顆飯粒都變得油油亮亮後灑上一點巴西利拌勻
9.米飯裝盤,用湯匙桿成橄欖型
10.蛋下鍋前大致打散(不用太均勻),煎至半熟狀態滑蓋在飯上
7.淋上紅酒牛肉醬,收工~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奶味十足的白醬料理

為了做實驗發現了這個在台灣開料理教室的日本帥哥廚師網站,其中大量使用奶油、鮮奶油、鮮奶毫不手軟的西式料理,光想像就令我垂涎欲滴啦!既然來到各類乳製品隨手可得的地方,我當然也把握機會好好地玩了幾回(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祭自己的五臟廟,吼~奶味真是太香啦~)。


↑磨菇醬佐香煎雞胸肉。(c)Photoed by Water

★磨菇醬佐香煎雞胸肉(故意寫得很像法式料理)

材料:雞胸肉、蘑菇(任選兩款切成適量大小)、蒜頭(切末)、鮮奶油、鮮奶、奶油(或橄欖油)、鹽
做法:
1.雞胸肉表面稍微灑鹽,煎至兩面金黃,盛盤備用。
2.奶油於熱鍋融化後加入蒜末爆香。
3.加入蘑菇炒軟,加鹽調味。
4.加入鮮奶與鮮奶油(比例約1:1,怕太肥可減少鮮奶油用量),煮至濃稠。
5.將蘑菇白醬淋上雞胸肉,灑上少許巴西利裝飾。


↑焗烤馬鈴薯。(c)Photoed by Water

★焗烤馬鈴薯

材料:馬鈴薯、蒜頭(切末)、鮮奶油、鮮奶、奶油(或橄欖油)、鹽、黑胡椒、麵包粉
做法:
1.馬鈴薯切片(厚度約1公分)
2.以奶油或橄欖油將蒜末炒出香味
3.放入馬鈴薯拌炒一會兒
4.加入鮮奶與鮮奶油(教科書上說1:1,實際上比例可依怕胖程度調整)至將近淹沒馬鈴薯的量
5.加鹽與黑胡椒調味,小火煮至馬鈴薯熟透,湯汁濃稠
6.將煮熟馬鈴薯移至烤盤,淋上湯汁,灑上一點麵包粉(增添酥脆口感)
7.入烤箱烤至表面金黃就OK啦!



↑奶油蘑菇醬蛋包飯。(c)Photoed by Water

★奶油蘑菇醬蛋包飯

材料:
蘑菇醬:蘑菇(任選兩款切成適量大小)、蒜頭(切末)、鮮奶油、鮮奶、奶油(或橄欖油)、鹽
蛋包飯:蛋、米飯、大蒜(切薄片)、奶油、鹽、巴西利

做法:
1.蘑菇醬和上面的做法一模一樣(很省事吧)
2.奶油融化後加入切片的大蒜與鹽炒至稍微金黃
3.加入米飯拌炒
4.每顆飯粒都變得油油亮亮後灑上一點巴西利拌勻
5.米飯裝盤,用湯匙桿成橄欖型
6.蛋下鍋前大致打散(不用太均勻),煎至半熟狀態滑蓋在飯上
7.淋上奶油蘑菇醬,開動囉~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12km/h的洛杉磯Vol.5


↑雖然我看不太出來,但蓋帝中心建築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典建築之一。(c)Photoed by Water

不花半毛錢的知性饗宴

說起來,我並不是個熱中參觀博物館或美術館的人,但奇怪的是,只要離開台灣,腳踏陌生的土地上,那一小撮平常喚都喚不醒的藝術細胞似乎便開始蠢蠢欲動,凡所有能夠「免費」參觀的展覽都不想放過!咦?看來甦醒的恐怕不是藝術細胞,只是貪小便宜的基因在正常運作而已吧。總之,因為這樣的個性使然,使我很刻意地在洛杉磯期間走訪了幾處騎單車可單日往返的博物館。

我的第一個洛杉磯無料博物館日是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A)度過的。由於最初實在不確定真有這麼好康的福利,以致當我一踏進門,坐鎮櫃台的館員主動招呼我領取入場貼紙時,還心虛地挫了一下哩。直到我的視線從捏在手上那張小小的入場貼紙望向牆上的票價表,大廳的鎮館之寶──恐龍化石──彷彿也在對我微笑了。


↑自然歷史博物館充滿貴金屬與寶石的礦石展覽區,也不曉得是不是怕大家的眼睛被閃到睜不開,所以整體照明才故意搞得這麼昏暗?(c)Photoed by Water


↑自然歷史博物館旁免費開放的玫瑰園。無奈隨著太陽逐漸西沈,氣溫也毫不留情地陡降,讓我還來不及感受兩萬多株玫瑰的浪漫就開始流鼻水了(當時為十二月)。(c)Photoed by Water

縱使有了一次免費入館經驗,當我來到洛杉磯藝術博物館(L.A. County Museum of Art)時,仍不免對於免門票這件事再度半信半疑起來。畢竟,洛杉磯藝術博物館可是美國最好的藝術博物館之一,館藏從公元前工藝品到現代攝影,亙古亙今。即便是對藝術一知半解的老百姓如我,都知道莫內、雷諾瓦、賽尚、梵谷、米羅、安迪沃荷這幾位大師的作品,要是飄洋過海到台灣展覽,絕對不可能是免費的。所以,真的會有這麼好康的事嗎?尤其我還注意到,即使在號稱免費參觀的日子裡,售票處也沒有閒著,而且看大家也都好像在「買票」的樣子。鬼鬼祟祟地觀察了一陣子才恍然大悟,LA的博物館免費參觀原來是這樣運作的:雖然免費,參觀者一樣要到售票亭「索票」,售票人員通常問你幾個人後,便會把該數量的入場券(或貼紙)發給你,到時就憑著這張通行證入場參觀即可(註1)。也許有人跟我一樣感到疑惑,既然免費參觀,幹嘛不直接讓大家無票自由進出就好了呢?我猜,這也許是為了方便館方統計有多少人是衝著無料參觀日而來吧?哈…


↑洛杉磯藝術博物館外公共空間所擺放的桌椅亦出自名家之手。(c)Photoed by Water

而與洛杉磯藝術博物館只有幾個瀝青坑之隔的佩吉博物館(Page Museum at the La Brea Tar Pits),其無料參觀日則非常有默契地和洛杉磯藝術博物館錯開,就算待在洛杉磯的時間不長,無法兩館打盡,光是看著博物館外的數座天然瀝青池,想像至今仍有為數眾多的史前化石從洛杉磯寸土寸金的市區裡「出池」,感覺也挺奇妙的。

不過,提到洛杉磯最負盛名的博物館,恐怕還是非蓋帝中心(The Getty Center)莫屬了。這座集石油大王J. Paul Getty畢生收藏的博物館,除了館藏豐富、建築經典,以及擁有可鳥瞰市區的優越地理位置,最重要的是它終年免費(註2)!衝著這一點,再遠的路也非要給他騎過去瞧一瞧不可。只是,還記得我剛到洛杉磯問當地的朋友,怎麼騎單車到蓋帝中心去時,他竟然告訴我應該只有高速公路可以到…這雖然不是正確答案,卻也多少反映出會騎單車去的人實在不多──即使在人潮洶湧的週六,停車場裡的單車卻只有我一輛,還真有點寂寞呀。不過,只要一想到這會兒連停車費都不必繳,欣慰的心情倒是很快就讓人忘卻身為洛杉磯單車族的寂寞感,等不及要搭免費纜車上山去探險了。


↑蓋帝中心提供免費的纜車上山,可免騎單車爬坡之苦(騎上山恐怕也沒停車場)。(c)Photoed by Water


↑蓋帝中心現代的外表之下,展出的都是古典藝術。(c)Photoed by Water


↑畫框也是藝術。(c)Photoed by Water


↑蓋帝中心居高臨下,走到最深處便可將海景、街景盡收眼底。(c)Photoed by Water


↑每逢週六延長開放到晚間九點的蓋帝中心便成為洛杉磯的賞夜景勝地,可惜我還撐不到太陽完全西沈就冷到逃下山去了。(c)Photoed by Water


↑參觀完蓋帝中心準備返家,終於發現另一輛單車同伴!(c)Photoed by Water

除了凝結歷史遺產的正規博物館之外,我覺得當地超級市場倒也像是一種另類博物館,在各種族裔的生活圈中,由食材、香料、氣氛到貨架排面的總總組合,展演出各種文化專屬的生活進行式。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專賣有機食材的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我想,這家超級市場的展示設計師肯定擁有無與倫比的美感,否則怎能夠創作出有如藝術品的生鮮蔬菜排面呢?雖然理論上也算「免費參觀」,然而,徜徉在賞心悅目的食材以及香味四溢的熟食之間,往往一不小心就會讓人忍不住掏出鈔票帶幾件「展品」回家去,甚至顧不得單車載不載得動…所以,說不定超級市場才是最厲害的博物館喔。


(註1)也有部分採用總量管制的預約索票方式。
(註2)開車的話就得付停車費囉。


★本文刊載於2010年十月號《樂活單車》No.21

12km/h的洛杉磯Vol.4


↑真想坐在那把可愛的椅子上曬太陽。(c)Photoed by Water

開車體驗不到的豪宅風情

說起洛杉磯特產,除了招牌掉下來可能會一次砸到好幾個的大明星外,還有一項多如繁星的,就是充斥大街小巷的富貴人家(好野人的房子)了。撇開那些路人只能看到大門或屋頂的超級豪宅不說,這裡大部分的尋常百姓家也都蓋得像別墅一樣,不僅家家戶戶的建築設計各具巧思,門前的花園(有時還兼果園)更是爭奇鬥豔,讓這座城市處處充滿了適合拍寫真集的風景。

雖然洛杉磯市區的單車專用道稀稀落落,但串起各大住宅區的人行步道(註1),由於不必擔心快車擦撞,並允許逆向行駛,倒也形成另類的單車公路網。當我從地圖的這一端移動到那一端,隨著居民族群的改變,這些介於道路與住宅庭院之間的步道往往也隨之產生顯著的變化。通常呢,從行道樹齡和草坪的寬廣度,便可判斷該區住民的富裕程度。


↑洛杉磯豪宅的鐵窗設計堪稱藝術。(c)Photoed by Water


連映在豪宅牆面上的光影都特別別緻。(c)Photoed by Water


↑同樣是鐵皮,洛杉磯鐵皮工匠的美學涵養似乎技高一籌耶。(c)Photoed by Water

比起「種族大熔爐」的說法,洛杉磯給人的感覺不如說更像是種族大拼盤:移民人口的群聚現象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在這個巨大城市的各個角落形成一座座專屬的城池,就像一道美食大拼盤,每種特色料理各據一方,共同為這道叫洛杉磯的菜色增添豐富多樣的色彩,卻仍保有各自的風味;而這自然也反映在周遭建築與街道的雰圍上。例如,即使在主要以低樓層獨院建築組成的大洛杉磯,小東京街頭一樣免不了出現整齊劃一的集合住宅大樓;而華人聚集的社區則不脫亂中有序的基調;至於墨西哥裔社區,不知道為什麼,路上的碎玻璃似乎特別多…

還記得第一次穿越韓國城,大街小巷的招牌幾乎清一色韓文,英文到了這裡反而變成外語這件事真的讓我非常震憾!所以當我在舊中國城附近看到中英對照的路牌,也就不那麼大驚小怪了(雖然翻譯後的廣式中文唸起來很奇怪)。除此之外,小東京、小西貢、小印度……還有一大堆地圖不及備載的小XX,這些城中之國隨著前仆後繼的移民不斷壯大,或許哪天只要來一趟洛杉磯,就可以體驗環遊世界的感受了吧?

話說回來,即便洛杉磯是個仍不斷擴張中的城市,曾經的小XX被另一個族裔取代,昔日的富人區可能淪為今日的貧民窟,隨著新移民的遷入,更多新社區亦不斷增加,然而,典型的豪宅集中處依然是那些屹立不搖地盤據洛杉磯西北部、以及沿海一帶的白人社區。其中,我個人偏愛的「賞豪宅單車專用道」,便是綠樹成蔭、庭園花草枝葉扶疏的尤太社區了。洛杉磯聚集了全美第二多的尤太人口,想當然爾,尤太豪宅在洛杉磯的勢力範圍亦不小(註2)。在這裡的人行道上騎單車,和快車道上的單車專用道比起來,簡直是五星級享受啊!最讚的是,和比佛利山上庭院深深的超級豪宅相較,尤太社區的豪宅多半擁有半開放式的庭院,從街上就可以將建築和花園之美盡收眼底。La Brea Ave以東的一到六街一帶,三不五時還可見製片公司在豪宅外架設巨大的聚光燈拍片,將夜晚照射得宛如白晝,又是一令人大開眼界之處。繼續向東延伸,介於Beverly Boulevard和3rd Street之間還有個被列為古蹟保存區的Larchmont社區。短短的Larchmont Boulevard商店街古老又富有特色,處處洋溢著懶洋洋的度假氣氛,而隱藏在商店街後的任何一條道路兩旁,更幾乎全都是宛如童話般的小城堡吶!


↑人行道左邊的草皮可以再蓋另一棟豪宅了。(c)Photoed by Water


↑老街上的清新色調讓Larchmont顯得歷久彌新。(c)Photoed by Water


↑Larchmont咖啡店一角。(c)Photoed by Water


↑Larchmont商店街上盡是餐館的露天座位,瀰漫著歐洲悠閒的風情。(c)Photoed by Water


↑Larchmont Boulevard上隨處可見單車架。(c)Photoed by Water

話說,要不是曾經分別親眼見到正在建構、以及正在拆除的豪宅,望著這一棟棟精緻典雅的豪宅們,有時真的很難想像它們其實多是木造建築(註3)。不過,也大概是因為拆除、建造容易,富人們隨時都可以依心情換房子像換衣服一樣,委託建築設計師重新打造夢幻豪宅,所以洛杉磯的住宅才會擁有這麼多令人目眩神迷的樣貌吧?


↑若沒親眼見到,真的很難相信洛杉磯的建築幾乎都是木造的。(c)Photoed by Water

(註1)有些超級豪宅區恐怕是開車的人比走路的人多,因此反而沒有人行道。
(註2)洛杉磯的尤太社區主要集中在Beverly Blvd到Melrose Ave這一段S Fairfax Ave、以及S Fairfax Ave以東的大片區域。
(註3)洛杉磯地處地震帶,不僅高樓少,一般住宅也多採木造。


★本文刊載於2010年八月號《樂活單車》No.20